公告

【考試】101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自100年11月15日起至24日受理報名
顯示具有 行政學空大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行政學空大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P途徑與B途徑的特徵

()何謂P途徑?何謂B途徑?
()此二種研究途徑的特徵各為何?
答:
()P途徑與B途徑的意義
1.P途徑係指公共政策學派。
(1)1970年代企業管理學院普遍更名為管理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後,研究重心轉移至企業政策與策略上,不再侷限於組織內部的管理機制與過程的研究。公共政策與行政學院亦緊隨其後發展,其研究重心係強調以正式的量化分析研究為工作核心。但此類量化的分析研究逐漸受到公部門特性的影響而無法在實務上發揮預期的功效。公共行政學派為了擺脫以技藝取向為主的公共行政,乃以「公共管理」作為解決困局的藥石。
(2)P研究途徑的公共管理者,通常具有公共行政的背景,部分學者甚至具有/經濟學家的身分或者是制度取向的政治學家,甚至是實務者。P的研究途徑通常將公共管理者界定為高層的政策管理職位,並不是日常行政事務的管理,同時他們特別強調具有政策制定權的高級主管之管理策略。因此,此一途徑非常強調公共管理的政治層面。
2.B途徑係指企業管理學派。
B途徑下的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較為接近,且倡導的學者多是受過企業管理或一般管理課程的訓練。此途徑下的公共管理研究,傾向以師法企業的方法來提供部門的服務品,晚近實務界所崛起的「新公共管理主義」(New Public Managerialism)可為代表。舉凡運用民營再造工程、企業型政府(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組織精簡、組織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團隊建立、授能Empowerment)、建構績效指標(build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被廣泛應用於各國行政革新的策略,皆屬此一途徑下的公共管理。
()此兩種研究途徑的特徵
在公共政策學派(P途徑)下的公共管理,根據Kettle的看法,其特徵包括下列幾項:
1.對傳統式的公共行政及政策行研究予以拒絕。因為政策學派中的公共管理學者,大多來自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學等領域以外的學術背景,故均強調以自我原有的學術專長來研究公共管理,並將公共行政或政策執行的研究成果予以排除。
2.偏向於前瞻性的、規範的理論研究。政策執行的研究焦點主要在克服執行時所遭遇的問題,而公共管理有效地結合政策分析,將重點放在方案結果的促成,並將政治性主管人員視為政府績效的關鍵人物。
3.著眼於高階層管理者所制定的策略的研究。其認為高階層官員的主要工作即在研擬策略,以利屬員朝其所定的目標提供最佳的服務。
4.透過個案研究來發展所需的知識。即從實務運作及管理者的親身經歷中,萃取出最佳的管理原則。
5.在政策學派影響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乃視公共管理與政策分析為一體。但受企業管理學派影響的公共管理,則與政策分析幾乎沒有交集。
在企業管理學派(B途徑)下的公共管理,根據Bozeman的看法,其特徵包括下列幾項:
1.偏好運用企業管理的原則
2.對公、私部門的差異不作嚴格的區分,並以經驗性的理論發展作為公、私組織間差異的解釋基礎。
3.除了對策略管理及組織間的管理逐漸予以重視外,並強調組織設計、人力資源、預算等方面的過程取向process-oriented)的研究,並非如同政策途徑僅強調政策及政治的研究。
4.以量化的實驗設計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僅是教學上的一項補充教材而已。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女性主義對韋伯式官僚體制有何批判?



「女性主義」一詞源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在近兩個世紀內,因使用廣泛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女性主義的產生是基於對男女不平等的待遇或女性受壓迫等情形而企圖以行動來謀求改善跟思想或理念。

女性主義對於韋伯完全以「中立」與「理性」的態度來描述官僚體制提出嚴厲的批判,他們認為韋伯的官僚體制理念缺乏對女性的考量,完全以男性觀點為主,忽視女性在官僚體制的地位。官僚體系強調「客觀」與「中立」的概念,使得女性的特質(如溫柔、感性等)往往受到質疑,被視為是無法勝任主管職位的理由。因此,韋伯所建構的官僚體制對女性官僚人員而言是一種難以攻破的鐵牢

韋伯所敘述的官僚體級中缺乏對性別的敏感度,強調的是「理性」與「非人際」層面,而其強調的「中立」原則,並非是「性別中立」原則,而是以「男性」為中心,忽視「性別」的中立原則。以下將依從屬關係、層級節制、平等原則三方面,來分析女性主義者對官僚體制之批評。

()從屬關係
女性在社會傳統經驗顯示在此官僚體制中:一是將長久以來的支配模式與從屬關係顯示在官僚體制,即男女間的權力關係,即反應女性角色中的照顧與撫育的經驗。女性在官僚體制中大多從事基層工作,或符合其傳統的照顧角色,如秘書。因此官僚體制中所強調從屬關係,強調下對上的服從命令層級,正符合男女間在社會結構中的從屬關係,女性往往位在基層數目多於有高層決策單位的女性數目。

()層級節制
官僚體級中強調層級節制,強調權力的分配與服從。對韋伯而言,權力來自合法性,源自規定政治權力的取得、執行、自主性及明文的憲法和法律。女性在組織中是邊緣化、受支配且缺乏權力的一群。性別在官僚體系中,就如同在家庭組織中一樣,是被壓抑的與支配的。埃姆斯批評女性處於官僚組織低層級與工作區隔,主因是「支配」與「壓抑」的結果,是女性無法在官僚體制中處於優勢的因果關係。馬丁提出在官僚體制中性別被邊緣化是因「玻璃天花板效應」,造成女性在組織中獲得權力與升遷的困難度比男性高。

()平等原則
韋伯強調在官僚體制平等原則,組織中依法行政、僱用與升遷等,並且不情緒化、無性別差異、維持理性與堅守「中立原則」執行行政業務。事實上官僚體制中所強調的「性別中立」只是對工作的描述或工作廣告而已,實際上性別是隱藏在工作中,如工作通常要求果斷、競爭、人際互動的敏銳度與合作度,而這些特質往往被認為是男性化的特徵。
自由女性主義提出「性別正義」,認為首先對男女兩性遊戲規則需公平,再則需確定為了社會福祉與服務在此遊戲規則中不可以對參與者有制度上的不利,在相同條件下,男女應享有相同機會,破除性別歧視。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玻璃天花板效應


  玻璃天花板效應是一種比喻,指的是設置一種無形的、人為的困難,以阻礙某些有資格的人(特別是女性)在組織中上升到一定的職位。

  玻璃天花板一詞出現於1986324的《華爾街日報》的[企業女性]的專欄當中,用來描述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

  “天花板效應”是莫里森和其他人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打破天花板效應:女生能夠進入美國大企業的高層嗎?(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Can Women Reach the Top of Americas Largest Corporations ?)中首先使用的概念。一年以後,瑪里琳·戴維森和加里·庫珀在其《打碎天花板效應》(Shattering the Glass Ceiling)一書中也討論了這個問題。

  玻璃天花板基本上的意涵為,女性或是少數族群沒辦法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並非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或經驗不夠,或是不想要其職位,而是一些針對女性和少數族群在升遷方面,組織似乎設下一層障礙,這層障礙甚至有時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組織中的女性或少數族群想順著職涯發展階梯慢慢往上攀升,當快要接近頂端時,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到一層看不見的障礙阻隔在他們上面,所以他們的職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階段就不可能再繼續上去了。這樣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礙。

參考資料:
http://wiki.mbalib.com/zh-tw/%E7%8E%BB%E7%92%83%E5%A4%A9%E8%8A%B1%E6%9D%BF%E6%95%88%E5%BA%94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官僚體制有何特徵及優缺點?


優點:
(1) 層級節制的架構使命令得以貫徹,上下關係達到指揮統一的效果。
(2) 依法行政使得工作方法與人員之權責明確、標準化,既可有效預測人員的行為,亦能避免事權不清之弊。
(3) 非人情化可避免營私舞弊。
(4) 專業分工可使工作效率提高,使機關業務達到高度專業化。
(5) 永業保障及績效管理使人員獲得保障,降低人事流動成本,並具有激勵的效果。

缺點:
(1) 專業分工之負功能:易導致人員本位主義的心態,致使難以合作共事;且過度講求專業化將導致「訓練有素的無能」,人員能力僅侷限於特定範疇。
(2) 層級節制之負功能:對紀律性服從的講求將使組織溝通阻塞,並削弱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力。
(3) 依法行政之負功能:凡事只能依既定規定進行,易使人員僵化,並產生人員行事以符合法規規定為優先考量,公共利益反而被漠視,如學者莫頓所言手段重於目標之目標錯置,本未倒置的缺失。
(4) 非人情化之負功能:非人情化的訴求忽略了組織間成員相互影響的事實。
(5) 永業保障之負功能:永業傾向的保障極可能易使人員喪失奮鬥進取的精神。
(6) 績效管理之負功能:晉升以年資而非實際績效作為考核,非但使人員喪失奮鬥進取的精神,人員也容易忽略服務對象的利益。

官僚體制在韋伯的建構下,是為了追求「效率」的價值而產生的設計;但是,在整體官僚體制的運作下,產生了諸如:形式主義、非人化等諸多病態現象。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何謂官僚體制?

    官僚體制是指由韋伯和威爾遜等人所建構,以法理權威為基礎,以層級結構、非人格化、連續性專業分工為基本特徵的標準化政府組織形式,在現代社會的穩定與控制中發揮重要的功能。工業革命以來,官僚體制以其技術、效率及穩定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成為現代政府的典型特徵。

    但自1960年代以來,官僚體制的諸多缺陷逐漸顯露了,人們開始對官僚體制進行反思。目前世界各國幾乎都在進行一場非官僚體制化的改革與超越,從而構成當代行政改革的重要主題。

    官僚體制,又稱「科層制」,它是一種理性化的管理組織結構,其基本功能是執行決策。它必須遵循一套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有著明確的權威層級,權責自上而下傳遞。它的出現是社會分工的結果,隨著國家範圍的擴大,為了實現政治權力的有效運作,就出現了國家職能分化的趨勢。

    (Hegel)在《法哲學原理》中企圖證明普魯士官僚體系的合理性,並以哲學家所不常有的熱情讚揚了這種官僚體制。根據黑格爾的邏輯,國家是與社會分裂的,國家所代表的是人類活動的理性與普遍原則。官僚體系以及構成官僚體系的官僚,在黑格爾看來,則是國家與社會的中介物。透過官僚和官僚體系,國家與社會才能達到統一。





理想型官僚體制

   (一)以韋伯的觀點,官僚體制是指一種以分部一分層、集權一統一、指揮一服從為特徵的組織型態,是現代社會實施合法統治的行政組織制度。任何組織都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威做基礎。適當的權威能消除混亂,帶來秩序,沒有這種權威的組織就無法實現其組織目標,任何組織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人類社會存在三種廣為接受的權威:
1.  傳統權威:傳統慣例或世襲得來。
2.  超凡權威:源於他人的崇拜與追隨。
3.  法定權威:理性即法律所規定的權力。

(二)    韋伯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其1922年是出「理想型官僚體制」理論,由於廣泛適用於公、私部門組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種制度特徵如下:
1.  專業分工:即在政府中,每個官員有其固定的職責,在職責和職權圍內有權發布命令。
2.  層級節制:政府組織中,有一個嚴格規定的上下等級體制,上級對下級進行監督和管理。
3.  文件管理:管理建立在書面文件的基礎之上,政府中的各項業務都有說明書,人員必須遵照執行。
4.  專業化:機構中的官員由於其專業化而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
5.  永業保障:在機構中工作的各級官員,只要能勝任工作,則應保證終身雇用,並能領取固定薪資與退休的保障,使官員的收入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並得到社會尊重,使擔任公職成為人們追求的職業。

黑格爾

黑格爾
德國古典哲學的巔峰,賦予辯證法以歷史與社會縱深

青年馬克思對康德、費希特法哲學的揚棄-從馬克思〈給父親的信〉說起馬克思的老師甘斯是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修訂者,他對馬克思的轉向黑格爾主義當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使馬克思在行動上投入黑格爾主義而決定揚棄康德和費希特的,則是他與青年黑格爾派(黑格爾左派)團體博士俱樂部的接觸。

一八三七年夏天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期結束後,曾經前往施特拉勞(Strelau)短暫休養,養病期間重讀黑格爾的著作,並寫了題為〈克萊安泰斯,或論哲學的起點和必然的發展〉的手稿,使他更加深刻地認同於黑格爾主義。而在養病期間,他則認識了柏林士官學校史地教員魯滕堡(Adolf Rutenberg),並在魯滕堡的介紹下加入了博士俱樂部,成為這個團體最年輕的一員。在〈給父親的信〉中,馬克思稱魯滕堡是他在柏林最親密的朋友。博士俱樂部是一個由柏林的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文學家組成的以研究神學和哲學為主的黑格爾主義社團,在意識型態的立場上屬於黑格爾左派。黑格爾左派以大衛.施特勞斯(David Freidrich Strauss)一八三五年出版《耶穌傳》為開端,施特勞斯以黑格爾的否定論唯心辯證法批判基督教作為歷史的絕對真理的主張,甚至懷疑耶穌是否實有其人,而引發黑格爾學派內部的神學辯論,施特勞斯遂高揭左派的大纛。

博士俱樂部的主要領導人為柏林大學神學系副教授布魯諾.鮑威爾(Bruno Bauer)及其妹夫魯滕堡,另外還有中學教員科本(Karl Freidrich Köppen),馬克思很少在學校裡選課,把時間多花在博士俱樂部,鮑威爾等人可以說是他的教師,博士俱樂部則是他的大學。甘斯在一八三三年為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所寫的導言裡,曾經從唯心辯證法的角度,指出世界理性仍在發展當中,新的客觀形式正在產生,他對於黑格爾在理性意志的概念範圍內對法的抽象解釋感到不滿,他認為黑格爾對政治行動的估計不足,乃直言道,政治作為人的活動的特殊領域,事實上仍在黑格爾的視野之外,甘斯甚至公開主張國家應實行自由主義政治。甘斯的重要言論和著作在黑格爾生前或逝後幾年之間便已提出,其對於青年黑格爾派政治觀點和行動的形成,有著相當的影響。
   
我們在先前已經大致討論過黑格爾的精神哲學,現在則進一步討論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所呈現的歷史和法哲學觀點。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序言〉中曾經說過一段引起諸多爭議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接著又說:「哲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在為現實作辯護,把現實視為理所當然而毫不保留地接受,其實,我們若將之改寫為:「凡是合乎真正理性的東西都是真正現實的;凡是真正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真正理性的」,「哲學的任務在於理解真正存在的東西,因為真正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我們便能真正掌握住黑格爾主義的辯證性。黑格爾在《小邏輯》〈導言〉中曾對此進一步說明道:「就形式看來,在整個存在中,一部份是現象,僅有一部份是實在」,他強調「實在」必須與「確實也有存在的偶然事物」加以區別,偶然的東西,是「一個不比可能的東西,亦即不比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更大價值的存在」,此外他也在《小邏輯〈實在論〉中指出實在是「本質與存在或內與外之成為直接的統一」,實在是自身內蘊力量的外在化,它的存在是自身的顯現,是名與實、思維與存在的真正統一。反言之,那種名實不相符的「偶然的存在」,因為是不合理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實在,將會在歷史的辯證發展過程中遭到揚棄。

如前所言,黑格爾以普魯士的君主立憲制為現代國家的典型,如果國家的體制不能符合君主立憲制的概念要求,則此一國家便不是現實或實在的國家,不過是一個偶然的存在。黑格爾的這種辯證的理性觀,乃使他法哲學的實在性超越了康德,康德謹守著物自身和現象的雙重世界觀,將作為法理念的自由和法的現實存有分隔開來而造成守法義務和法律認識的分裂,而黑格爾則強調合理的必然是實在,並且要用絕對精神來統一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因此,黑格爾法哲學的主題,便是作為絕對理性本質的自由理念如何能夠具體地體現於這個世界之中的問題,

換言之,黑格爾主張自由理念具有實在性,人不必像康德想像地那樣只能在實踐理性中推敲自由的存在,人反而應該正面承認自由的力量,認識到人的本身正是自由在有限的理性存在物身上的歷史發展的一環,人應該透過對於作為法權理念的自由的認識,進一步去掌握體現在國家和法律制度中的自由的實在性,所以他說:「法哲學這一門科學以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現實化為對象」,「法的基地一般說來是精神的東西,它的確定的地位和出發點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構成法的實體和規定性。至於法的體系是實現了的自由的王國,是從精神自身產生出來的、作為第二天性的那精神的世界」。

青年馬克思對康德、費希特法哲學的揚棄-從馬克思〈給父親的信〉說起黑格爾認為法(法權)的理念就是自由,他把法作為一種概念辯證發展的現象,具有抽象法、道德和倫理三個辯證發展階段,抽象法體現著自由的客觀化,道德是自由的主觀狀態,倫理則是自由的主客統一。首先,法在抽象法的階段,黑格爾並沒有明顯地在一開始便直接把法的定義視之為一種社會概念,他說:「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所以一般說來,法就是作為理念的自由」。法首先對人下了一道絕對命令:「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黑格爾要求法在概念發展的起始的抽象階段,應當先肯認每個人都是普遍的自由權利的權利主體,從而主張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視之為自由的外化,然而,一旦有人不尊重他人自由的定在,則為了維護個人的自由,當允許以強制方式排除不法,所以黑格爾說:「抽象法是強制法」。

抽象法只要求人的意志相互間外在地同普遍意志的法一致,因而僅僅表現為禁令,為對他人意志的否定,這些相互否定的外在行為也就是法與不法的對抗矛盾,遂導致一種超越個人主觀利益的普遍意志的需要性,即要求人按照道德、按照普遍意志行事,其目的在解決人的外在行為間的衝突,把他人的幸福納入成為我的行為的考量,這種意志的自我規定和自我決定,使人得以克服外在客觀物的強制,而建立不同意志相互間的肯定關係。但是,道德畢竟還只是純粹主觀性的東西,況且黑格爾又認為康德關於道德的絕對命令/自由意志的自律原則內容空洞形式空虛,並未確實指出「義務是什麼」,是為義務而盡義務的修詞或演講。義務要具有特殊化的規定內容,乃必須在倫理性的共同體中去探求,倫理性共同體中的自在自為存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就是義務。

黑格爾接下來的分析,則以現代世界所形成的市民社會為中介,他指出,市民社會是一個以自身為目的的特殊的人的需要體系,由於人們為了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而相互對抗,因此法的概念必須進一步過渡到以市民社會此一需要體系為前提的實定法,亦即以國家的倫理性法律作為調解,一方面使抽象法獲得其現實性,得以具體規定個人的種種權利,另一方面則賦予道德義務以現實的內容,並依此仲裁不法、定爭止紛,客觀的法的和主觀的道德義務得到統一,守法乃等於自由真正的實現。黑格爾乃是如是地定義法律(實定法):「法律是自在地是法的東西而被設定在它的客觀定在中,這就是說,為了提供於意識,思想把它明確規定,並作為法的東西和有效的東西予以公布,通過這種規定,法就成為一般的實定法」,「法的東西要成為法律,不僅首先必須獲得它的普遍性的形式,而且必須獲得它的真實的規定性」,而除了適用對象的普遍性和規定明確性的特徵外,黑格爾還要求實定法必須具有可知性和可變性,即普遍地為人知曉以對人發生拘束力,並且能夠根據具體狀況補充新的規定。透過人為的立法行為,法取得了固定而普遍的形式,具有現實性的力量和法律的效力,法乃成為實定法,法與法律在此統一。

參考資料: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馬爾庫塞是德裔猶太人,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被稱為二十世紀的馬克思、發達工業社會最主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青年造反哲學的創始人;馬爾庫塞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思想家,在於他對人性深沈的關懷,他並不是個將自己關在象牙塔中的學者,滿足於漫遊在理想世界中為樂,不!他親眼目睹戰後德國的民不聊生,原本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最後卻以失敗收場,他也感受到百姓在社會中的無力與艱困,就是這些痛苦的觀察促使他去思考。
       
馬爾庫塞觀察到意識形態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是一種為統治者的利益而制定的虛假意識,但卻被大眾認同;意識形態已經成了資本主義壓抑人性的主要機器,使人必須為了追求「利潤」、「成功」而自願地失去自我意識,自願地順從一套扭曲人性的價值體系,透過「文化工業」,如「電影」與「廣告」,將屬於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輸入人的心中,使人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在人的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意識形態,將資本主義以為好的就是好的,以為美的就是美的。

    例如塑身廣告,不斷地透過各樣傳媒跟我們說:「姚窕曲線非夢事」、「擁有某種曲線比例就是美與健康」,不只是美並且為你帶來自信,更近一步,「這樣的曲線」不只換來自信,他更會帶來成功與幸福;另外還有教導人如何三十歲以前存第一個一百萬、四十歲以前退休、購買一輛代表身分地位的房車讓你成為 leader among leader,一輛四輪房車不只是車,他象徵行動力(action)、有願景(vision ) 與自由(free),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去購買,或有沒有能力去消費,各式傳媒廣告詞已經成了大眾的信仰告白與生活品味。
      
 因為在資本主義的刺激下,瘋狂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購買慾不斷的被刺激,消費=經濟成長=富裕的社會,這三者不假思索的被劃成等號,電子消費性產品的半生期越來越短,但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最可怕的就是我們應該可以看見這種意識形態的錯誤,但卻失去批判他的能力;馬爾庫塞以為資本主義塑造出來的意識形態有兩重意義,一是讓人以為存在就是合理就是對的,另一個是科技昌明讓人無法離開科技,甚至不敢反抗科技。這種思想的特徵就是將事實全部侷限於感覺可經驗到的範圍,並且嘗試以經驗事實為基礎去解釋所有的事情。關於「美」與「真理」也同樣侷限在感覺得到的領域,以科學做為衡量一切的尺度。
       
    馬克思說:「人們不了解實際指導他們思考的力量,卻想像思考完全受邏輯和理智力量的支配,思考者一但這樣受到欺騙,便不知道一切思考,特別是關乎他自身的思考,其過程和結果都要受到超乎理智的社會狀況所左右。」馬爾庫塞更進一步發揮,他說︰「當代工業社會是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因為他成功的壓制了這個社會中的反對派與反對意見,壓抑了人們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與超越性的向度,從而使這個社會成了單向度的社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的意思是什麼呢?他的意思是說,生活在極權主義下的人,思考是一元化的,事實上只要出現不一樣的聲音,就會立刻被壓制,單一化的思考模式成為新的意識形態,是大家所信從的,而最糟糕的是長期下來,將使人完全喪失反省與反抗的勇氣;我們越是不敢改革就越認為現實都是合理的,這跟工業社會又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而當代工業社會透過技術進步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市井小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與上流權貴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一樣可以吃鮑魚粥暢飲 XO,衣食無缺的過日子,其實生活需要被滿足本來沒什麼不好,只是一但生活需要被滿足後,人們也就安於現狀不期待任何改變,也忘了我們付上的是什麼代價,於是,那種跳脫出現狀,獨立思考的人格意志就漸漸消失了。
      
 這是一種舒服的統治,因為科技進步、生活舒適,一切都是那麼的方便,「科技」成了社會控制與團結的主要力量,人在其中,一切的需要都被滿足,他更消除了社會上的對立,大家都認為這是好的、對的,並不介意這種生活是不是一種極權主義。不管每天是不是必須要九點才能回到家,因為忙碌象徵成功,也不管環境是不是被過度開發,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品質惡化都不是立即性的影響,我們可以繼續在資本社會的框架下,追求卓越與成功,即使精神與時間已被嚴重奴役,大部分的人仍然渾然不知,以為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生的必然,看不到擁有生產工具的當權者不斷在暗中地、超越國界地、史無前例地累積大量的資本,也看不到自己處在被剝削的狀態下,因為我們已將現狀合理化,並賦予正當性,失去反省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
       
參考資料
http://wf.fhl.net/article/article6.html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安東尼 黨斯(Anthony Downs)《官僚內幕》


學者Anthony Downs在《官僚內幕》(Inside Bureaucracy)一書中,根據市場經濟學的觀點,針對官僚制度和公共行政進行分析,其認為偏好於理性計算的官僚,具有七種常見的「官僚體系的意識型態」。本文認為,其正可用以補充說明官僚假行政中立之名行怠惰之實的病徵,茲將其臚列如下:

第一,官僚往往強調其活動所能帶來的正面利益,卻對所需付出的成本避重就輕

第二,維持或進一步擴張官僚活動的情形時而可見,反之,卻未見任何官僚活動的縮減

第三,官僚只有在遭到他人侵犯管轄權,或是自己本身侵犯他人管轄權時,才會精確地評估本身的權限。

第四,官僚會強調其為整體社會多數民眾提供利益而非針對「特定利益」提供服務

第五,官僚會吹噓目前的表現處於高水準的狀態,或是高績效的表現可以預見。

第六,雖然,官僚在陳述政策時,往往較政黨的說詞更為明確與精緻,但是,為了避免民眾發現其缺乏效率的真相,他們還是經常保持相當程度的空泛性

第七,官僚總是強調他們的成就和能力,卻刻意低調處理他們的失敗與無能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瓦爾多

瓦爾多1913 9 28 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Dewitt),是中西部的農場小鎮,人口500 人,他的父親從事飼養豬及馬車托運事業,後來改為地方的貨運公司,同時在鎮上作了25 年警長。
1931 年秋天,瓦爾多受到父親及高中老師的鼓勵,到Nebraska Wesleyan 大學就讀,當時是經濟大蕭條的谷底,家中不能供應第二年學費,1932 年轉到Nebraska師範學院。他的興趣是英文,同時在年輕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及優雅的寫作風格,1935 年畢業後想成為一個高中英老師。
然而;瓦爾多雖然成績在平均以上,卻不能得到教師的工作。師範學校校長就提供他小小的獎學金,供其繼續到Nebraska大學為研究生,瓦爾多本想志業於研究英文,但政治系提供其一份批閱學生報告的工作而使他改變了主修科目。他鍾情於政治理論之研究及寫了一篇有關政治思想的碩士論文,1937 年取得碩士學位,同時也得到了耶魯大學的獎學金而前往就讀。
1942 6 月以「美國公共行政文獻的理論層面」(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American Litera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為題,獲得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放棄了到芝加哥大學教政治理論的機會,而選擇到華盛頓任職於聯邦物價管理局(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1942 年冬天他在公共行政評論發表第一篇論文。瓦爾多在物價管理局作了兩年,之後兩年任職於預算局(Bureau of Budget),如此經過四年的實務經驗,使瓦爾多累積了更敏銳的行政洞察力。1945 年請假整理及修正他的論文,這些作品即是1948 年出版的「行政國---美國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論研究」(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1948
1946 年前往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政治系助教授,1946 年秋天教授政治學的介紹課程,課堂上學生擠得水洩不通,同時:也在灣區的其他大學兼課。

1957 年在柏克萊的政府研究機構擔任行動指導委員,這機構是提供科技資訊給予加州及地方政府,瓦爾多擔任這職位佔去了他大學時光的三分之一,直到1967 年。

1960 年代中期在柏克萊校園是騷動的時期,1966 年瓦爾多辭去了教授職位,1967 年前往紐約州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任職。
瓦爾多歷任教職三十餘年,期間曾應聘至義大利米蘭大學、波隆那大學、佛羅倫斯大學;墨西哥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印度新德里大學擔任講座。

1968 年瓦爾多D.Waldo 發起而由數十位年輕學者於紐約雪城大學的Minnowbrook研究發表「明諾布魯克觀點」,強調「新公共行政」的務實性(解決實際行政問題)、後邏輯實證論事實、價值與規範並重)重視社會情境,確立民主行政、探討新型態組織等主題。1979 年自美國雪城大學退休,退休之後,在華盛頓的威爾遜國際中心做為特別研究員,同時在公共行政領域寫作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