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P途徑?何謂B途徑?
(二)此二種研究途徑的特徵各為何?
答:
(一)P途徑與B途徑的意義
1.P途徑係指公共政策學派。
(1)1970年代企業管理學院普遍更名為管理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後,研究重心轉移至企業政策與策略上,不再侷限於組織內部的管理機制與過程的研究。公共政策與行政學院亦緊隨其後發展,其研究重心係強調以正式的量化分析研究為工作核心。但此類量化的分析研究逐漸受到公部門特性的影響而無法在實務上發揮預期的功效。公共行政學派為了擺脫以技藝取向為主的公共行政,乃以「公共管理」作為解決困局的藥石。
(2)P研究途徑的公共管理者,通常具有公共行政的背景,部分學者甚至具有/經濟學家的身分或者是制度取向的政治學家,甚至是實務者。P的研究途徑通常將公共管理者界定為高層的政策管理職位,並不是日常行政事務的管理,同時他們特別強調具有政策制定權的高級主管之管理策略。因此,此一途徑非常強調公共管理的政治層面。
2.B途徑係指企業管理學派。
在B途徑下的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較為接近,且倡導的學者多是受過企業管理或一般管理課程的訓練。此途徑下的公共管理研究,傾向以師法企業的方法來提供部門的服務品,晚近實務界所崛起的「新公共管理主義」(New Public Managerialism)可為代表。舉凡運用民營再造工程、企業型政府(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組織精簡、組織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團隊建立、授能(Empowerment)、建構績效指標(build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被廣泛應用於各國行政革新的策略,皆屬此一途徑下的公共管理。
(二)此兩種研究途徑的特徵
在公共政策學派(P途徑)下的公共管理,根據Kettle的看法,其特徵包括下列幾項:
1.對傳統式的公共行政及政策行研究予以拒絕。因為政策學派中的公共管理學者,大多來自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學等領域以外的學術背景,故均強調以自我原有的學術專長來研究公共管理,並將公共行政或政策執行的研究成果予以排除。
2.偏向於前瞻性的、規範的理論研究。政策執行的研究焦點主要在克服執行時所遭遇的問題,而公共管理有效地結合政策分析,將重點放在方案結果的促成,並將政治性主管人員視為政府績效的關鍵人物。
3.著眼於高階層管理者所制定的策略的研究。其認為高階層官員的主要工作即在研擬策略,以利屬員朝其所定的目標提供最佳的服務。
4.透過個案研究來發展所需的知識。即從實務運作及管理者的親身經歷中,萃取出最佳的管理原則。
5.在政策學派影響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乃視公共管理與政策分析為一體。但受企業管理學派影響的公共管理,則與政策分析幾乎沒有交集。
在企業管理學派(B途徑)下的公共管理,根據Bozeman的看法,其特徵包括下列幾項:
1.偏好運用企業管理的原則。
2.對公、私部門的差異不作嚴格的區分,並以經驗性的理論發展作為公、私組織間差異的解釋基礎。
3.除了對策略管理及組織間的管理逐漸予以重視外,並強調組織設計、人力資源、預算等方面的過程取向(process-oriented)的研究,並非如同政策途徑僅強調政策及政治的研究。
4.以量化的實驗設計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僅是教學上的一項補充教材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