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考試】101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自100年11月15日起至24日受理報名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選擇與消費

一、            經濟問題的產生:
原因:資源有限,欲望無窮
舉例:
1. 滿足人類欲望的資源有限,如大自然、空氣、陽光、水、時間、所得、財富、體力等。
2. 以前不須付出代價就可以取得;現在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陽光、乾淨的水,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資源稀少:
1. 只要慾望大於實際擁有資源,資源就相對的不足,因此,「資源稀少」是相對的概念。
2. 使我們必須從事選擇行為。
選擇行為:
1. 不論生產或消費,都會面臨選擇課題,選擇行為是經濟生活的核心。
2. 由於資源具備多種用途,因此人們在眾多用途中做出選擇。
3. 面臨抉擇時,必須控制自身的欲望,考慮先後滿足的順序
4. 將資源作最有效率的使用,使欲望獲得最大的滿足。
5. 珍惜資源,並分配資源給未來,以求永續發展。

二、            自由財與經濟財:
自由財(無償財):不需要付出代價就能取得的財貨。如:空氣
經濟財(有償財):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財貨。如:都市居民的要取得的「清潔的空氣。」
說明:事實上,社會中可以予取予求的自由財(無償財)是很少的。一般人生活上所需的各種貨物都是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這些貨物可稱為經濟財(有償財)

三、            機會成本:
概念:由於資源具有眾多用途,當人們選擇將資源用於某一種用途時,勢必要放棄該資源用在其他方面的機會,此時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該選擇的「機會成本」。
意義: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我們做選擇時,所必須放棄的價值中最高的部分
說明:
1. 社會資源有限,任何選擇都必須付出代價
2.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接受朋友的宴客,不須花錢或付出成本,但還是要花費時間。因此這頓飯所花費的代價(在不考慮人情債或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是這段餐會時間中,可做其他事情價值最高的部分
與滿足程度的關係:
1. 是指消費者的主觀認知,根據消費者對各種商品喜好的先後次序,或哪一種商品滿足程度最高。
2. 機會成本即是捨棄的機會中,價值最高的那一個

四、            需求法則:
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1. 價格高,購買數量會減少
2. 價格低,購買數量會增加
概念:
1. 需求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商品某一價格,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2. 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格與數量,呈反向變動關係。

五、            炫燿性消費:需求法則的例外
(一)            某些東西價格愈高愈容易吸引人們購買,其精神上的代表意義可能遠高於實質用途。
(二)            對青少年而言,消費應重實用而非名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